「誰若願意跟隨我,該棄絕自己,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。」(路 9:23)


I. 經文 (路 9:18-24)有一天,耶穌獨自祈禱,門徒同衪在一起。衪問他們說:「眾人說我是誰?」他們回答說:「有人說是洗者若翰;有人卻說是厄里亞;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位先知復活了。」衪問他們說:「但你們說我是誰呢?」伯多祿回答說:「天主的受傅者。」但耶穌嚴厲囑咐他們,不要把這事告訴人,說:「人子必須受許多苦,被長老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,並且要被殺;但第三天必要復活。」衪又對眾人說:「誰若願意跟隨我,該棄絕自己,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。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性命,必要喪失性命;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,這人必能救得性命。


II. 釋經


第 9 章:改編自馬爾谷福音


路加採用馬爾谷(較早前撰寫)作為他其中的一個原始資料,但基本上改編了這部份:

  1. 在馬爾谷的版本,繼黑落德質疑耶穌的身份(谷 6:14-16),就是若翰之死的敘述(6:17-29),餵飽五千人(6:30-44),步行水面(6:45-52),治好革乃撒勒的病人(6:53-56),有關長老的傳統的言論(7:1-23),客納罕婦人(7:24-30),治好聾啞人(7:31-37),餵飽四千人(8:1-10),法利塞人要求徵兆(8:11-13),有關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酵母的言論(8:14-21),以及在貝特賽達治好瞎子(8:22-26)。
  2. 路加省略了谷 6:45-8:26 的材料(上述的大多數內容),把伯多祿的宣認安排在緊接餵飽五千人(路 9:10-17)之後,並接近黑落德的問題:「這人到底是誰?關於他,我竟聽到了這樣的事」(路 9:9)。那麼,在某意義上,伯多祿的宣認是回答了黑落德的問題。
  3. 路加也在第二和第三次預言受苦之間加插了一連串豐富的誨訓內容(9:51-18:14)。受苦的預言分別在谷 8:31-33; 9:30-32; 10:32-34 ,以及路 9:21-22,43-45; 18:31-34 。要注意在路加的第二和第三次預言的實質分隔。
  4. 馬爾谷把伯多祿編排在斐理伯的凱撒勒雅,但在路加,最後提及的地理參考是貝特賽達(9:10)。「路加在此似乎不大關心地理位置。他所關注的是把這事件編排在耶穌的祈禱生活裡」(參閱 3:21; 6:12; 9:18)(Craddock, Interpretation , 126)。


18-19 節:眾人說我是誰?

  • 18 有一天,耶穌獨自祈禱,門徒同他在一起。他問他們說:「眾人說我是誰?」 19 他們回答說:「有人說是洗者若翰;有人卻說是厄里亞;還有人說是古時的一位先知復活了。」
  • 「門徒」(18 節)。在先前的經文,路加提及那十二人(1,12 節)和宗徒們(10 節),所以,這節經文──「門徒」──所指的應是那十二人。在後來敘述耶穌顯聖容(9:28-36)的經文,將進一步收窄至核心圈子──伯多祿、若望和雅各伯。
  • 「眾人說我是誰?」(18 節)。較早前,門徒問:「這人到底是誰?因為衪一出命,風和水也都服從他」(8:25)。然後,黑落德問:「這人到底是誰?關於他,我竟聽到了這樣的事」(9:9)。現在,耶穌把焦點轉到群眾。「眾人說我是誰?」
  • 在本福音,群眾一直是重要的。群眾前往接受若翰的洗禮(3:7)。群眾尋找耶穌(4:42),齊集來聽教,並為自己治好病症(5:15),並擁擠他(8:42)。耶穌教訓群眾(5:3),向他們提問(7:24)。現在,耶穌問這些群眾認為他是誰。
  • 「有人說是洗者若翰……厄里亞……古時的一位先知」(19 節)。這些是較早前黑落德所考慮的三個同一的可能性(9:7-8)。
  • 在馬爾谷的敘述,黑落德推論耶穌是從死者中復活的洗者若翰(他被黑落德殺掉)(谷 6:16)。
  • 人們正尋找厄里亞,或具有厄里亞精神的人,在默西亞時代回來擔任前驅。「看,在上主偉大及可怕的日子來臨以前,我必派遣先知厄里亞到你們這裡來」(拉 3:23)。要注意,在耶穌顯聖容(9:30)時,厄里亞將短暫出現。
  • 「古時的一位先知」(19 節)。耶穌是一位先知,但他超越先知。稱他為先知,這是準確但不足的。稱他為「古時的一位先知」是誤導的,因為那聽來好像他是古時很多先知中的一位。儘管他是古時的(從起初與天主在一起),也是先知,但他也是獨一無二的──不是很多人中的一位──而是唯一的天主子。


20 節:但你們說我是誰呢?

  • 20 他問他們說:「但你們說我是誰呢?」伯多祿回答說:「天主的受傅者(希臘文: Christon)。」
  • 耶穌的問題的措詞顯示出他希望門徒所給予的答案比群眾的更好。
  • 「天主的受傅者(希臘文: Christon)。」 Christon 是希臘文,等同於希伯來文的默西亞,即解作受傅者。傅油是祝聖一個人接受高職位的儀式。在舊約,司祭和君王按照他們的職位而受傅而祝聖。兩者的傅油提升他們在人們中間的地位,並賦予他們特別的責任。


耶穌不需要人類的傅油,因為他在受洗時,藉聖神而受天主的傅油(3:21-22)。在本福音的較早部份,耶穌形容這傅油:

  • 「 上 主的神臨於我身上,因為他給我傅了油,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,向俘虜宣告釋放,向盲者宣告復明,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」(路 4:18)。
  • 猶太人歷來尋找默西亞──「一位來宣告和平與興旺的王國的傳信者(詠 110 ;依 32:1-8 ;亞 9:13)」(Lockyer, 219)。他們期望這位默西亞是達味君王那類型的君王,能幹的戰士,把以色列從壓迫中解放出來(在耶穌時代,就是佔領以色列的羅馬軍隊),復興民族先前的光榮。當伯多祿說耶穌是「天主的受傅者」時,這當然是他所期待的 。


21-22 節:人子必須受許多苦

  • 21 但耶穌嚴厲囑咐(希臘文:epitimesas)他們,不要把這事告訴人,說: 22 「人子必須(希臘文: dei)受許多苦,被長老、司祭長和經師們棄絕,並且要被殺;但第三天必要復活。」
  • 「嚴厲囑咐」(希臘文: epitimesas)(21 節)。在本福音較前的部份, epitimesas 一詞翻譯成「叱責」。耶穌叱責魔鬼(4:35,41)和熱症(4:39)和狂風波浪(8:24)。他不久要叱責邪魔(9:42)。這動詞是強烈的禁令。
  • 「人子。」在猶太人的思想,這名稱沒有默西亞那麼完整的定義。耶穌在此顯然用這詞來稱自己,而他之所以這樣做,最可能是因為這名稱沒有默西亞一詞負擔著過多的包袱(參閱上文有關猶太人對默西亞的期望)。
  • 「必須」(希臘文: dei)(22 節)。 Dei 這詞經常指稱天主的命令,因為它表示天主救恩計劃的必然組成部份。
  • 「受許多苦」(22 節)。這當然是完全相反門徒的期望。他們假設默西亞將予以羅馬人許多苦──而不是他自己受許多苦。
  • 然而,本福音有些關於受苦的提示。在獻於聖殿時,西默盎已警告瑪利亞:「要有一把利劍刺透妳的心靈」(2:35)。在耶穌的家鄉,人們在反對他的講道後,企圖殺害他(4:29)。
  • 耶穌在安息日治病後,經師和法利塞人商討怎樣對付耶穌(6:11)。黑落德殺掉了洗者若翰,企圖看看耶穌(9:9)。
  • 當然,舊約預言耶穌受苦。依撒意亞先知書的受苦僕人詩歌談及默西亞遭人藐視和拒絕──受苦──熟悉病苦──被打擊──受折磨──為我們的罪而受傷(依 53:3-8,11)。聖詠談及他被人拒絕(詠 118:22)。然而,直至在復活以後,這些經文為人才真正開始具有意義。
  • 「長老、司祭長和經師們」(22 節)。猶太人的管治團體公議會,是由這三類人的代表組成。「這些人在路加的故事表現為一種三頭政治,他們始終如一地敵視耶穌」(Green, 371)。他們將試探耶穌,判他有罪,並把他解送到比拉多,堅持比拉多要處決他(22:66-23:25)。
  • 「但第三天必要復活」(22 節)。路加修改了馬爾谷的「三天以後」,這句話較容易被誤解。如果耶穌的死亡若無復活,當然是沒有意義。


23-24 節:誰若願意跟隨我

  • 23 他又對眾人說:「誰若願意跟隨我,該棄絕自己,天天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。 24 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性命,必要喪失性命;但誰若為我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,這人必能救得性命。
  • 這是首先見於馬爾谷福音的五項有關門徒身份言論的首兩項(谷 8:34-9:1)。路加以同一次序來記錄它們,但加插「天天」(路 9:23)和省略了「和福音」(谷 8:35)。


五項言論如下:

  • 谷8:34 = 路9:23 :棄絕,背著十字架,跟隨
  • 谷8:35 = 路9:24 :救而喪失,喪失而救
  • 谷8:36-37 = 路9:25 :賺得全世界,賠上自己
  • 谷8:38 = 路9:26 :以我為恥,以他們為恥
  • 谷9:1 = 路9:27 :站在這裡的人不會嘗到死味


在 14:27 ,耶穌將重複首項言論,內容稍為修改並以群眾為對象。


對師傅的要求也是對門徒的要求。耶穌將要受苦和死亡,他的門徒也將一樣。「那些宣講廉價恩寵或健康財富的福音的人,不但提出假許承,也宣講假福音。門徒與師傅是相關連的」(Culpepper, 203)。


耶穌所要求的棄絕自己「比純粹棄絕某些東西更徹底。它頒佈拒絕一種建基於私利和自我實現的生活。門徒反而要力求實現基督的旨意和教訓」(Stein, 279)。


為了耶穌的緣故而棄絕自己,一方面接受,一方面施與:

  • 棄絕自己的門徒因天主賜予的恩寵而正義(羅3:24)。
  • 藉著洗禮已歸於基督的死亡的人,與他一起復活,在新生活中度生(羅6:3-4)。
  • 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的人,不再作罪惡的奴隸(羅6:6)。
  • 那脫去舊有和敗壞的人,穿上新人,「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,具有真實的正義和聖善的新人」(弗4:22-24)。


五項言論的第一項(23 節)有三個動詞(棄絕,背著十字架,跟隨),其中首兩個是不定過去時式,建議一個過去的動作,而第三個動詞「跟隨」,則是現在式,建議一個持續的行動。然而,路加在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」前加插了「天主」一詞,也賦予該動詞持續行動的意思,儘管動詞是過去式。因此,在這首項門徒身份言論的三個動詞,其中兩個是持續的行動。對於大多數基督徒而言,作門徒的代價不是付出一大筆(過去時式),而是以一連串較小的數量,但伸延一生(現在式和「天天」一詞)。門徒身份不是一種偶然的事物。


五項言論中的第二項(24 節)「重複交給準備作戰的士兵的勸諭。首先死的是那些掉頭走的人」(Culpepper, 202)。


「為我的緣故」(24 節)。這短語「把喪失生命或棄絕自己從受虐轉移到作見證」(Johnson, 152)。其目的並非喪失生命或棄絕自己,而是事奉基督。正如耶穌在生時曾經驗可怕的反對,他的門徒也經驗反對。在歷史上,有很多基督徒殉道,而今天有很多人面對死亡。這並未意味著我們應渴望殉道,因為不是每個門徒應該做的。我們反而應渴望事奉基督,甚至冒著死亡的危險。